查看原文
其他

10月8日,让星辰大海记住这个日子

2016-10-09 青年力

青年力 青年视角,中国立场


六十年前的昨天,1956年10月8日,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,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。


下面这个视频,2分钟带你领略中国航天六十年的辉煌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334gcdb4u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△视频制作:青微小站


本文转载自新华社,作者余晓洁、白国龙。

  

星梦六十载,一曲东方红。


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,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到明朝万户飞向空中的首次尝试……


飞天梦,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。


近现代我们落后了,直到新中国成立,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。


习近平总书记说,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业,建设航天强国,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。




60年风雨兼程,60年春华秋实。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,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。


回望一甲子,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、每一次飞行,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,在艰辛中铸就辉煌。

 

苦难 辉煌


1949年秋的一天,旧金山港。


“克利夫兰总统号”缓缓驶出,载着梁思礼和他似箭的归心,奔向彼岸的祖国。“故乡的码头上,老母亲一定在等着我。”这位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心想。


此时,已获美国终身教授身份的钱学森也开始了回归之旅,但他和夫人为此被美国政府扣留5年之久。到1956年,已有一大批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,回国报效。


△钱学森


1956年10月8日,北京西郊。


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,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。钱学森任院长,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。


新中国的航天事业,背负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,在一穷二白中起步。1959年,中苏友好关系破裂,苏联撤回专家。聂荣臻元帅擂着桌子说:“逼上梁山,自己干!”


△1966年10月,钱学森(右一)和聂荣臻(右二)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


1960年11月,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——“东风一号”发射上天。随后,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。1966年,中近程导弹“东风二号甲”完成两弹结合试验,打破了大国核垄断。


放飞神剑、收获和平。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,“东风”劲吹、“红旗”招展、“长剑”啸天、“鹰击”长空,一枚枚导弹犹如神剑,振我国威。






60年间,中国航天历经了国防部五院、七机部、航天工业部、航空航天部、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、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公司等体制变革,打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,培育了一支英雄的队伍。


精神 密码




谜底是什么?


深厚博大的中国航天“三大”精神:


——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无私奉献、严谨务实、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


——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


——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攻关、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


1958年,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,黑河下游。


中国第一个发射场—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此组建。这里创造了在中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“23个第一”。


伟业与牺牲相随。与巍巍发射塔架一起矗立酒泉的,还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。这个不朽的军阵里,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。





天地 之梯


“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,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。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,然后交给下一代。”


航天人勇攀天地之梯的接力,如同圣火传递。


今天,“东方红一号”仍在绕地球飞行。尽管,当年为之奋斗的人不再年轻。


“‘东方红一号’发射那年我7岁,从广播中听到《东方红》兴奋不已。”儿时的这曲《东方红》,让周志成一生与航天结缘。这位“东方红三号”的业务骨干,后来成为“东方红四号”卫星平台的总设计师。


他告诉记者,崭新的“东方红五号”大容量通信卫星预计2018年首飞,关键指标可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。



“新星”闪亮登场,未来世界航天舞台将更加“中国味”十足。


——运载火箭:今年11月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将迎来首飞。此外,长征八号也将完成研制并首飞,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。


——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,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,从舱内实验到出太空行走,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……天地往返、出舱活动、交会对接,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,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。


——探月工程:“嫦娥五号”2017年前后发射,从月球采样返回。“嫦娥四号”2018年前后发射,首次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。


——火星探测:中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获国家批复立项,计划2020年飞向4亿公里外的火星,一步实现“绕、落、巡”。


……


“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,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。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说。


如今,北斗导航系统“指挥”收割机飞驰在广袤农田;万艘装有北斗海洋渔业终端的渔船可获得实时应急求救、海况、渔讯服务……“北斗+”正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。


2020年前后,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将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,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。



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试验以来,已有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。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,数千项技术成果“军转民”。


“航天云网”助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;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、公共安全、金融及税务等安全领域,航天技术的转化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。


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基础上,中国航天实现了空间技术、空间应用、空间科学领域的长足发展,在国际上赢得声誉,展现自信!


挽将天上银河水,散作甘霖润九州。


“我相信,下一个甲子,只要坚持科学发展、务实发展、协调发展,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。”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、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。


太空之路,前景广阔;中国道路,前途光明。




 新闻多看点  中国航天一甲子:神11本月发射 长征五号即将首飞

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,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,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。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,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。


雷凡培表示,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。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,有多个交会对接口,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。2018年前后,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“长征五号”运载火箭送入轨道。2022年前后,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。


此后空间站每年与载人飞船、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,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。届时,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,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,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。

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接受采访说,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,在空间站发展中,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、设备研制、空间应用、航天员培养、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。


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的发展战略。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,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,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,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、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。


今年9月15日,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“天宫二号”发射成功,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,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。


按计划,10月中旬,2名航天员将乘坐“神舟十一号”载人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“天宫二号”对接,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,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,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,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、积累经验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13097v1oo9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-END-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